English
首 页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业务与服务 党建与文化 人才招聘 集团网站
当前位置: 亚新平台  >  党建与文化  >  企业文化 > 正文
脚下有泥 心中有光——记航天建设中航天公司布拖项目经理朱应鹏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23日    来源:亚新(中国)官网

在四川凉山州布拖县的战场上,有一个身影穿梭在布拖县9个乡、60个村的121个安置点位上。春节期间最后一个回家、年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第一个回到布拖,只因那份想让彝族同胞安居乐业的信念与希望,他选择逆行布拖,飞快推进扶贫项目的建设工作,这个人就是航天建设中航天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布拖项目的项目经理朱应鹏。



 

早上7点到晚上12点

2月2日,大年初九,中国国航。“飞机要起飞了,落地了再说”,朱应鹏匆匆地挂了电话。事实上,去机场的一路他的电话就没停过。尽管如此,为了快速推进布拖扶贫安置工程的复工复产工作,他和工程总承包部负责人冯冬燕一直探讨着落地后的工作计划,作为项目经理,朱应鹏必须冲在最前面。

七个小时的颠簸过后,朱应鹏抵达布拖指挥部。尽管一路奔波十分疲惫,刚踏入指挥部的大门,下一个会议紧随而至,朱应鹏来不及休息,便急忙赶到县里进行工作汇报。



也许是在四川待的时间久了,每次听朱应鹏讲话,一个湖北汉子的身上已经有了四川人不急不慢的性格,他的化骨柔棉常常能把一团乱的事情合理解决,当问及每天要 工作多久时,朱应鹏笑着回答“基本上7点不到就开始忙了,到晚上12点,有几天不到那个点好像都睡不着似的,都习惯了”。一句都习惯了,可能无法想象每天作为项目经理的他要处理多少事情。“朱经理的电话经常打不进去”。身边员工经常这么说,在和朱应鹏去山间散点调研的时候,朱应鹏的电话就没断过。上百个安置点,经常会有各种意外情况发生,很多时候都需要他去抓总解决。哪里缺材料、哪个点位的人数不够,从大型集中安置点再到遥远险峻的地洛乡,他们的小车跑遍了无数个来回,每个点位都处于怎样的情况,朱应鹏都早已烂熟于心。

漫长的盘山路,经常是冯冬燕和朱应鹏交替着驾驶,“上山我开,下山你来”已经成为两人约定俗成的事情,“不休息真不行,等会还要去和市政设计的人谈事情。”尽管一路颠簸,朱应鹏似乎已经练就了在剧烈摇晃中睡着的本事。

三点还有个会、晚上这个汇报还得出、地洛那边封路了材料怎么操作、劳务那边劳动力有些跟不上要督一下...

信息一个接着一个,处理完一个点位下一个点位又在等着他们,这样连轴转的日子对他俩来说,唯一养精蓄锐的时间也就剩了在车上小憩的那一会儿。


最难的时候人工肩挑手扛

“在你看来项目最难的时候是怎样的?”我询问道,“这个项目可以说一直都是处于比较困难的状态,从开始到现在材料人工没有一个不需要操心。”由于布拖当地复杂的施工条件,物资上非常匮乏,基建项目中用到的砂石料、钢筋、水泥等都要到很远的地方去采购。布拖县城并没有水泥厂,而周边县城水泥厂的产能也都达不到项目使用需求,还经常因为机械老化故障等问题停产整修,对项目的施工影响巨大。那个时候的朱应鹏为了保障工期进度,几乎跑遍了凉山州的大小水泥厂,甚至范围 扩大到了州外地区,这一切只为能寻找到更多具有供货能力的厂商,确保施工现场水泥供应链条的正常运转。“要说最难的时候,肩挑手扛都是在所难免的。”由于道路狭窄,原本能在平地上使用的六桥货车在这里失去了应有的光环,无法将物资第一时间运送到指定位置的他们,只能换成载重量较小的单桥货车进行少量多次的倒运,而到了更为狭窄的道路时还得借助于畜力车。“欸,原本一辆车就可以解决,现在都得用7、8辆来轮番倒运。”每每说到这里,朱应鹏总是多了一丝感慨与无奈。


逆行布拖战疫复工不停歇

    原本大家都以为最难的时光已经过去,谁曾想,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让整个中国笼罩在乌云之下,又是一道考题摆在了朱应鹏的面前,“只要想到能早一点让彝族同胞住新房,我提前回来就是值得的!”没有太多的思考和犹豫,他和冯冬燕在疫情最为肆虐的时期逆行回到了布拖。春节时的布拖,大家都因为疫情不出门,县里几乎没有餐厅开门,吃饭问题十分困难。为了不影响工作,朱应鹏和冯冬燕每一顿只能依靠吃泡面,才能勉强填饱肚子,就这样连续吃了两个礼拜。“还有一堆活儿等着呢。”说罢,他和冯冬燕又开始了翻山越岭的工作。可以说,项目上的所有事情他都参与其中,政府部门的协调沟通、返岗工人怎么安排、驻地封闭管理怎么落实、几批不同分公司的管理人员来布拖以后如何分工...所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最后都汇总到了他这里。尽管他说着没什么,但大家都能想到,一边是紧张的工期,一边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这个项目经理背负着巨大的双重压力。



 

为了保障布拖县安置扶贫建设工程的农民工可以健康返岗复工,他当机立断,决定租赁大巴车把返岗工人统一接到布拖项目上,出发前,返岗专车都进行了全面消毒,务工人员都出示了身份证明、健康证明、返岗通知,并按照一人一排一座的间距要求就座。专车上还推选了临时组长,协助驾驶员维持秩序、保持卫生,定时为车上人员复测体温,确保农民工安全健康返岗。此外,施工现场还放置了“请各位工友把口罩戴好”的扩音器,时刻提醒施工人员注意安全。


情怀背后的责任与期盼

“虽然我现在还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我一直都是按照一名共产党员标准来要求自己,尽最大的努力去做自己能做的和应该做的事。”这是朱应鹏曾经给大家讲过的话。就算再难再辛苦,总有人要坚守着岗位,为他人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朱应鹏就是那个冲在了最前面的人。



 

“无法想象,人和牛羊一直都住在一个屋檐下是怎样的生活。每次想到他们住的旧土房我都会很感触,尽我所能一定要让他们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也正是因为那 一次次的触动,他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沉,他所承载的或许就是无数个家庭走出大山、走进县城的梦想。这份过上小康摆脱贫苦的殷殷期望,彝族同胞盼了很久。“走出大山,住上新房,彝族兄弟姐妹们,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呐!”朱应鹏微笑着说。(孙欣然 冯冬春 文)

[关闭]  [打印]
Copyright©2017 版权所有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67351号
制作单位:亚新(中国)官网
地址:北京市西四环南路83号  邮编:100071 联系电话:(010)68749616、68749588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