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这一伟大壮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实现了战略上的大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从而将胜利推向全中国。长征途中,有一些建筑值得回味,它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记录者,又是见证者。 1935年1月,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在老城子尹路80号,有座中西合璧,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中央领导机关就住在这里。这座建筑,一楼一底,为曲尺形,歇山式屋顶,上盖小青瓦。楼房有抱厦一圈,楼顶有一老虎窗,四周有回廊。整个建筑分主楼、跨院两部分。主楼的檐下柱间有十个券拱支撑,东西两端各有一转角楼梯,外面加有一道木栅栏。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二楼召开,会议室呈长方形,面积27平方米。屋子中央陈列着一张板栗色的长方桌,四周围着一圈木边藤心靠背椅,共20只,为出席遵义会议的人员所坐的。 遵义会议是长征途中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使长征得以顺利进行。 长征途中,红军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大渡河就是其中之一,飞夺泸定桥就是著名的一次战斗。1935年5月29日,红军为摆脱敌军的前堵后追,急行军来到大渡河西岸的泸定桥。 泸定桥是一座铁索桥,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从河东岸扯到西岸,两边各两根铁索,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作为桥面。敌军为阻挡红军从泸定桥通过,下令拆除了桥板。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红军突击队,冒着东岸敌人密集的弹雨,在红军强大的火力掩护下,勇士们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面对敌人密集的炮火,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战士们穿过大火,与敌人展开了短兵相接的战斗,经过同敌人两个小时的激战,一举消灭了桥头守军。 飞夺泸定桥的成功,开辟了红军继续前进的道路,是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胜利,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毛泽东对此给予了热情的赞扬:“我们的红军真是无坚不摧,所向披靡,有这样的红军战士,我们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红军一路跋涉,爬雪山、过草地,最后到达长征落脚地陕北,毛泽东、党中央和红军战士住在陕北的窑洞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革命翻开了新一页。窑洞作为陕北黄土高原上一种普通的民居建筑,虽然简陋,却孕育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从而使中国革命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 红军长征中的建筑记载了红军的丰功伟绩,今天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有物质上意义,更有精神上的价值。我们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牢记这一个个地理与历史坐标,传承丰厚的红色文化,在新的长征中拼搏奋进,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文/王雄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