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院中航天公司阜成路8号院项目科技创新侧记 谈起航天领域的创新,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翱翔太空的飞船、冲天而起的火箭和刺向长空的导弹。但在中国航天科工七院,航天建设人以航天的创新意识在建筑领域耕耘,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为科技引领发展的道路作了有益开拓。日前,记者来到七院中航天公司,对一群致力于创新的航天建设青年有了新的认识。
“隐形”太阳能
在中航天公司阜成路8号院工地,工人正忙着把一块块厚度仅有5公分的陶瓷太阳能板安装进阳台栏板。项目经理于立民告诉记者,按照传统的想法,干建筑的只管盖房子,而后期使用、设备安装就是业主的事了。而在这个项目设计之初,他们就把太阳能热水系统作为建筑的一部分来建设,设备融入建筑,赋予了建筑更高的科技含量和实用性。
于立民说,目前社会上多数太阳能板是倾斜放置在楼顶或外墙,不仅不安全,而且在风雪等恶劣天气中容易损坏。经过思考,他们认为阳台飘窗下面的一小段混凝土挡板,完全可以换为放置太阳能板的空间,前面为面板充分采光,后面设置推拉门,方便维修。在盖房子的同时,就同步建好系统,在阳台设置了太阳能热水器储水罐,在地面垫层敷设了冷热水管。施工人员说,这套系统可以达到与建筑同寿命,一个家庭的生活给水完全可以满足。
未来的建筑,将是科技的建筑,生活的建筑,人文的建筑。虽然这个目标很远大,但七院的科技人员已经用创新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勇当“北京第一”
于立民自豪地说:“在这个项目,我们还实现了一个北京市第一!”
使用中水,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十多年,但收效甚微。主要因为要对现有的市政用水管网进行大型改造,各地动作缓慢,因而建筑内强制安装的中水管道还都是“摆设”。为此,北京市最近几年开始推广分户中水,即每家每户把自家的洗漱中水收集起来,过滤后供冲厕所使用。
于立民带领项目上一批年轻人找到一家做中水设备的公司,双方开始了共同的探索。这家公司虽然有不少经验,但在新建住宅项目中建设中水系统也是头一遭。有了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共同目标,双方为了把“分户中水”的想法变为现实,一遍遍设计、修改方案,再到组装设备、安装试验,光是改方案就不下十几次。
幸运的是,在住宅楼成型的时候,中水系统成功安装。每家洗脸洗菜的水处理过后,就引入马桶上水口。这样的分户系统不仅规模小、收效快,而且避免了公共中水水源有污染隐患的问题。技术人员为了节省空间,还巧妙地把设备集合进一个可以放置洗衣机的地台,基本没有多占用空间。
现在阜成路8号院项目已成为北京市第一个使用分户中水系统的住宅项目。
小创新也能得全国一等奖
2014年7月,在中国建筑业协会主办的全国工程建设优秀QC小组活动成果交流会上,该项目部从全国29个地区、17个行业协会推荐的875个优秀QC小组中脱颖而出,一举荣获2014年全国工程建设优秀QC小组一等奖。
其实,得奖的并不是很大的创新课题。创新就在身边,创新就在日常工作中。不要以为建筑工作科技含量低,只要肯干,空间和舞台有的是。许多七院的青年正是这样做的。
2011年入职的段治强,长着一副白净斯文的娃娃脸,但几年来他也经过了大大小小五六个工地的历练。谈起8号院项目的创新,他一口气介绍了两个。
先说得一等奖的创新。在地下车库的柱子顶,有个倒金字塔型的柱帽。一般要安装支柱,而传统木质的易腐烂,钢质的又易扭曲,同时极易出现质量缺陷。他们想来想去,做了两个方形模板对顶,这样两角固定,不易变形,减少了因质量缺陷修补的投入,并且观感达到了清水混凝土的标准,省去了粉刷石膏找方正的工序,直接降低施工成本18万元,进一步提高了工程质量。
BIM,简称建筑信息模型,是将信息化融入建筑设计施工全程的新技术,代表建筑产业的方向。在国内,只有上海的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和北京的“鸟巢”、“中国尊”等少数工程全程引入了这项技术。一般企业都从设计入手应用BIM,在施工过程中进行BIM模拟,还处于探索阶段。
阜成路8号院工程运用BIM四维模拟实际施工,也就是把信息录入,搭建一个虚拟的建筑施工场景,对提前发现施工阶段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纠偏。在后期施工时能作为施工的实际指导,以提供合理的施工方案、合理配置施工材料,实现资源合理利用。
为了推广使用BIM技术,项目部请来专业的制图公司对项目BIM团队进行技术培训。经过培训,该项目成立了自己的BIM小组,小组内成员包括总公司技术领导、分公司技术领导、项目土建工程师、水暖工程师、电气工程师。项目BIM团队,更是加班加点完成了建模、制图、碰撞检测、局部调整等工作。
在BIM软件中,记者看到一位虚拟工人以第一视角在建好的楼中行走,行走过程中可以随意查看管线及设备布置是否合理、美观。在漫游过程中,技术人员随时对发现的不足之处进行调整。
创新,只要开始就不难
一项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必然要经过非常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有创新的意识、学习的想法,再大的困难都会克服。
于立民觉得,人总要面向未来,想得远一点:“我们通过制度逐渐培养员工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创新的积极主动性。在平时的研究探索过程中,会渐渐改变大家对发明、创造的看法,不会再觉得发明创造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通过实践,大家发现很多发明创造其实很容易实现,就看我们要不要去做。”比如一个雨水回收系统,实施之初他们也没想到,最终为项目节约了几百吨的养护用水。
于立民举例介绍了该项目QC小组的创建, 他说,项目QC小组在成立之初对“QC活动”并无概念,对于这一新鲜活动的筹备,并不知道从何入手。面对这一情况,项目部人员勇敢走出去,到专业的培训机构、先进的施工企业取经,并结合自身的施工经验尽快掌握QC理论知识。
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项目组人员发现与先进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确实存在很大差距。项目组人员没有气馁,小组针对课题的选择、目标的可行性分析、现状调查、原因分析、解决方案等问题进行多次讨论研究。在讨论中,课题渐渐成熟起来,同时小组成员自身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能将他们的课题更简单直观地展现出来,组内成员下班没有去休息、娱乐,而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三维动画制作,将项目独特的施工过程通过动画充分展示。最终,在小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2014年全国工程建设优秀QC小组一等奖。
创新不仅能研究解决问题,更是鼓舞士气、激励勇气的重要方式。于立民说,现在单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于企业未来发展尤为重要,他最盼望的,就是在顶层设计上为员工创新营造出更优越的环境。(郝振山 张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