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工七院承建拉萨群众文体中心工程记
□ 中国航天报记者 倪伟 通讯员 郝振山

今年5月18日,第38个国际博物馆日,一座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牦牛博物馆在拉萨隆重剪彩,开门迎进第一批参观者。
牦牛博物馆是拉萨群众文化体育中心最早亮相的一个主场馆,整个文体中心项目已经进行了三年,预计今年10月竣工交付。
当天拉萨天气一如往常晴朗得令人心醉,映衬着开馆现场很多人的心情,他们一直在为博物馆的建设默默工作。一批藏族干部群众全身心投入展厅的设计和策展,有内地商人停下生意志愿去西藏各地搜集藏品,北京援藏干部则一手促成了博物馆的诞生。
中国航天科工七院拉萨项目部的工作人员也在其中。作为项目设计和建设管理单位,历经三年多,七院将这个西藏迄今最大的援藏工程从设想变为了现实。
而1个月后,拉萨文体中心项目部项目经理李功德,作为文体中心建设管理单位代表,获得了北京援藏指挥部颁发的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文体中心作为北京援藏20年来的重要成果,在表彰大会上被着重介绍。不论是西藏自治区还是首都北京派驻高原的援藏指挥部,都对航天建设做出的贡献高度肯定。
一项工程,三重意义
拉萨文体中心坐落于拉萨市西南部的柳梧新区,包括体育场、体育馆和牦牛博物馆一场两馆,规划用地面积25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可容纳两万余人。
文体中心的总体设计理念是牦牛眼和牦牛角。椭圆形的体育场取意牦牛眼,弧形排列的体育馆、室内广场和牦牛博物馆组成牦牛角,环绕在体育场的一侧。这个独特的设计出自七院第四设计分院。分院院长助理谢昆说,正是由于精巧地融入了牦牛因素,加上设计的灵活性,使得他们的设计方案被一眼挑中。
文体中心标准化的体育场和体育馆将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综合性体育场馆,可以满足全国单项比赛和地区性比赛要求。
牦牛博物馆不仅可以进行文物展出、陈列储藏和文化教育,更重要的,它还承载着藏族人对牦牛的信仰。博物馆目前收藏着2000多件各具特色的牦牛文物和艺术品,镇馆之宝是一只金丝牦牛头标本,据说金丝牦牛全世界只在西藏阿里地区存活着100只左右,极为珍稀。在博物馆二层展厅里,悬挂着一副题字: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有牦牛的地方就有藏族。足见牦牛之于藏族的神圣意义。
文体中心项目总投资7.35亿元,由对口援建拉萨的北京市全力承担。在全国援藏项目中,拉萨文体中心也是迄今为止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一个,它的建成,填补了西藏没有现代化大型体育场所的空白,也将成为拉萨与北京情谊的见证。
可以说,这个项目对于西藏不仅具有社会意义,还有政治意义,以及精神意义。
七院承担的这个项目,意义不可谓不大,而实施难度也堪称挑战。
高原项目,一步一坎
直到设计方案中标之后,七院的设计还进行了多次大幅度的修改,四分院总工程师栾天雪说,这在七院以前的工程项目中并不多见。
原因在于,当地的地质情况远远比他们预想的复杂。文体中心的规划用地位于拉萨河的山前冲积扇地带,直到很深的地下都是液化土层,没法直接打地基建楼;而且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高差达到十几米。打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一碗倾斜的粥。
2011年8月项目奠基,到了10月,专程从天津请来的地质专家操刀的勘查报告才出炉,随后四分院的设计师立刻开始修改方案。数易其稿后,最后的解决方式是决定打下400多根桩基,并将高差与体育场的两层结构结合起来,避免了大规模填地或掘地。“设计是基础,所以花了很多时间,但我们最后的设计应该说是很成功的。”栾天雪说。
到了工程实施阶段,让人头疼的则是拉萨基础设备和材料的短缺。由于拉萨大型工程不多,大多数项目所需的建材本地都严重短缺,钢筋水泥等基础材料尚且不够,各种大型设备更是无处可寻。
于是打桩机、强夯机等设备要从青藏铁路运来,梁管、断桥铝等材料则是由汽车发自重庆。每年年底到次年3月,高原很多路段地面结冰;6~9月份雨季时,绵延不绝的山路又有塌方的危险,仅仅材料进藏一项就困难重重。
七院项目管理团队2011年7月到达拉萨,为项目奠基和开工作准备,但正式开槽动工时已是2012年的6月,其间设计施工人员应对了许多计划之外的难题。
三年之旅,意在长远
在项目施工过程之中,四分院设计团队还多次前往拉萨,指导工程实施和修正方案。
“我们总是一下飞机就拖着箱子去现场,都没有休息一下缓一缓的时间。有些同事惦记着项目,到了工地就要去一线,迈着大步爬个坡就喘不上气了。”栾天雪回忆,整个拉萨项目进行过程中,身体与高原反应的对抗,也是一个特殊的难题。
拉萨项目部副经理屈会超是团队中驻扎拉萨时间最长的人,在西藏工作整整三年后,他已经学会了在西藏的生活方法。“刚来的时候,走路一快就气喘吁吁的。”而现在,他已经适应了西藏的步行节奏,也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节奏。
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早晚温度很低,氧气尤其稀薄。温度一低,施工现场的建材上就容易生露珠,不便于工作。因此,在拉萨,每天施工时间比高原下面要少几个小时,这也是项目持续时间过长的一个原因。
七院的拉萨项目部人数很少,5位来自总承包部,四分院设计代表不定时前往拉萨。总承包部的工作人员一直在项目一线,“不去拉萨,也会去其他地方,在北京的时间总之很短。”屈会超谈起在拉萨的三年差旅生活,态度相当豁达。
拉萨文体中心项目为七院叩开了西藏市场的大门,并且这一声扣得很响亮。目前,七院已经注册成立了拉萨设计分院,并承接了拉萨的采暖改造等民生工程。成功缔造拉萨地区新的城市地标后,航天建设未来在雪域高原的市场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