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值北京的最好的季节,也是观察地质现象的最佳时段,勘察院团委于5月15日组织广大青年职工对北京房山地区几处具有典型地质特征的路线开展了一次研究性的实地考察及业务学习活动。此次活动受到勘察院党委、院领导、工会的大力支持,勘察院院长郭中泽、总工程师闫德刚、党委副书记李兵华参加了我们此次活动,给予了我们年轻人很多鼓励与支持,激发了青年员工参与活动的热情,大大提升了青年员工的凝聚力。为了营造更好的交流、研究的学术探讨氛围,勘察院团委请了中国地质大学地质专业并具有多年带队经验的孙老师对此次活动进行指导。
早上大家带着满满的热情集合准备前往房山地区,本次活动第一站就是参观考察房山地学知识科普教育基地——石花洞。石花洞发育于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中,随着地壳运动的多次抬升,使之发育为多层多支的溶洞。洞内的自然景观花彩多姿、类型繁多、有滴水、流水和停滞水沉积而形成的石笋、石钟乳、石幔、石瀑布、石花等。参观过程中,大家联系自己所储备的地质知识一起研究探讨洞内一些地质成因问题。孙老师有着多年带领中国地质大学本科生实习考察的经验,一路上给大家讲解分析溶洞的成因与碳酸盐岩的相关知识,以及石花洞近年来的开发情况。大家在洞内一边观赏奇石美景,一边交流专业知识,沿路互相提醒脚下湿滑,彼此鼓励再接再厉向石花洞的终点迈进,亦辛苦亦充实。
在行车的途中,郭中泽院长耐心向大家介绍了北京地区地层大致分布情况—北京地区地层整体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受黄庄-高丽营断裂和前门—良乡断裂的控制,两条断裂带两侧的地层从老至新依次为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而中部平原地区地层与其有明显区别,侏罗系以不整合接触直接覆盖于蓟县系之上,并以工程三处的JR-181和JR-203热水井为例介绍了奥陶系和蓟县系含水层的情况。同时叮嘱广大青年职工在进行勘察和地灾评估工作中一定要掌握这些基础地质知识,才能对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做出下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随后大家参观了周口店猿人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世界上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遗址。周口店遗址背靠峰峦起伏的太行山脉,面临着广阔的华北平原,山前一条小河潺潺流过,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大家成群结队一同首先参观了周口店猿人遗址博物馆,博物馆藏有大量珍贵的文化遗物、动物化石、石器,以图文并茂的展示形式诠释了周口店遗址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随后在中国地质大学孙老师的带领下一同参观了周口店猿人遗址区,有著名的猿人洞、新洞、山顶洞等多个化石地点,大家近距离考察距今3万年前到1万年前山顶洞人的生活环境,不时合影留念,受益颇丰。这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
最后一站,孙老师带领大家来到房山车厂村,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花岗岩的岩石特征,它是地表最常见、用途最广的岩石之一,由于花岗岩质地坚硬,且不易被水溶解,不易受酸碱的侵蚀,因此是建筑石材的上选。同时以花岗岩类的硬质岩作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具有承载力高、稳定性好,抗震性强的特点,这正是房山区的著名企业燕山石化公司坐落于此的原因。车厂村也是一部分坐落在房山花岗岩体之上,另一部分位于马家沟组灰岩围岩上,随后孙老师带领大家参观了出露于地表的花岗岩体和球形风化,引领大家从高处眺望太平山南侧向斜地形。孙老师简单介绍了该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组成,中间穿插伟晶岩脉和石英岩脉,并讲解了相关的岩石矿物组合。大家饶有兴趣地和院领导及孙老师一同探讨,一同交流工程中遇到的一些地质相关问题。大家非常珍惜此次活动机会,俯身观察伟晶岩脉中肉眼可见的黑云母矿物,回顾了岩石矿物学的基础知识。
此次考察活动让很多青年员工找到了学生时代的感觉,紧凑的线路虽然辛苦,但是大家受益颇丰。此次团组织活动立足于贴近勘察院生产一线的地质岩土类专业的青年职工,一方面促进了各处青年员工的交流沟通,另一方面也为大家夯实地质知识,更好的更专业的从事本职工作。(文/李昕颖 鞠凤萍、摄/刘东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