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建设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胸怀“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壮志,秉承航天人的初心和使命,跨遍祖国大江南北,建设地点覆盖全国各省及海外。最北端为黑龙江佳木斯,最南端为南海某岛,最东端为山东威海,最西端为西藏阿里海拔5400米高原。海外建设地点多处。项目跨越多个行业领域,项目组团队秉承敢为人先、敢打胜仗的精神,默默无闻地为中国太空观测领域及航天发射领域辛勤奉献,他们就是航天建设航天设计院空间项目组。
航天设计院空间项目组自2016年开始参与各类国家重大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该项目为首批此类项目中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2019年1月中标项目中的设计任务,合同额达8695万元,为保证空间项目顺利进行,成立了空间项目劳动班组,项目组长由陈刚担任,小组成员共计42人,其中党员25人,研究员12人、高级工程师17人,是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技术精湛的突出团队,连续两年获航天建设最佳班组。
空间项目是以为保障中国观测太空环境数据的可靠性、发射航天器的安全性提供有效观测结论为目标的重大科研项目之一,项目内容涵盖空间观测、气象观测等,同时,为航天系统重要发射任务提供有力参考依据。
航天设计院空间项目组承接的项目是近年来空间项目中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可研批复一期建设投资约40亿元,项目涵盖信息化系统网络设计、设备硬件设计及相关土建配套设计。其中,建筑单体130多个,建设地点涵盖我国许多省市、周边岛礁以及海外等近70个地点。通过建设该工程,可为我国空间威胁事件和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的应对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社会和公众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更为建立完善的空间预警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空间项目组践行航天科工“三创新”、“四个两”要求,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将航天文化与项目建设相结合,始终发扬航天精神,不断挑战新的高度。

与智利专家交流
开疆拓土 紧抓学习机遇
在初次承接此类项目咨询设计工作的前期,项目组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努力提高相关科研基础知识,组织实地勘察调研,邀请领域专家学习交流,并对兴隆天文观测站、阿里天文观测站等国内基地以及智利欧洲天文观测站进行了实地调研,先后赴国内外50多个建设地点进行选址踏勘,收集各项数据1100余条,拍摄照片1800余张、视频100余条,为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披荆斩棘 力求创新突破
项目对于安装大型观测设备的基础抗震指标有着苛刻的要求。对于数万公里外的微小观测目标,微弱的震动即可使观测目标丢失,导致观测数据不准确,给航天器及国家重大发射任务造成重大损失。空间项目组针对结构技术难关,构建新的计算模型,最后决定采用大型望远镜高频率基础方案,保证了项目的可实施性。经过多次专家评定,该方案技术优势明显,已经达到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
此外,针对各项技术难题,项目组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如: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理气候条件选择不同的技术方案。针对新疆喀什风沙大、岛礁风大腐蚀严重,采用成熟双隔墙技术;戈壁建筑采用节水抗沙技术;高纬度极寒建筑采用新型保温及供暖技术措施;岛礁建筑采用抗台风抗腐蚀技术等。

开会研讨项目
抢滩登陆 提速创效引擎
空间项目组自2017年成立以来,完成了该项目可研编制,并于2019年1月中标设计任务,设计合同额达8695万元,是近年来空间项目中设计咨询类项目合同额最高的一个。今年,部分单体已经开始施工图设计,在全面抗击新冠疫情期间,项目组克服各种困难,按照实施计划有序开展各项工作,预计于2020年底完成所有子项的施工图设计工作,完成后将为项目后续建设阶段奠定坚实基础。
齐心协力 拧成一股绳子
空间项目组成立了“1215”领导小组。“1”是在管理层由主管领导直接主管总体项目,“2”是设置2名副组长,分管内外协调和项目质量;“1”是设置1名总项目经理,负责具体设计工作安排和项目进度,“5”是设置5名分项目经理,直接对接各个建设方。“1215”领导小组成立后,以点带面、互帮互助、资源共享,收到任务指令后,将任务迅速整理分解,保持衔接通道畅通,形成高效、高质量的工作格局。由于采用这样的项目组织形式,对比其他同类项目,该项目办公效率提升40%。得到了甲方的高度肯定。
树立自信 积淀文化素养
空间项目组牢记航天人“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使命,发扬航天三大精神,铭记七院初心,引导团队树立文化自信。由于项目海外建设地点较多,为和各国项目成员建立有效沟通,项目组分国别从语言、文化、当地习俗等多方面进行紧急培训,从根本上提高项目组成员的素质能力,以便根据不同子项作出合理、正确的应变。
空间项目组在项目任务中牢记航天科工“三服务”宗旨,不仅为“国之重器”的打造发挥积极作用,也为航天建设成功开拓了气象、天文观测、雷达领域的市场,为航天建设后续开拓信息技术项目市场承担其他此类项目提供了有力保障。后续,项目组将继续牢记企业使命、发扬航天精神,为我国太空观测领域及航天发射领域做出更大贡献。(文/刘勃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