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面对建筑业的激烈竞争和环保产业的巨大潜力,中国航天科工航天建设发展思路不仅立足转型升级,更不断与时俱进,收购德国企业wks快速获得国际先进水平,重组华航环境作为绿色智慧产业平台加快布局国内环保产业,成立航天威科公司促进德国技术落地中国。
“航天技术+德国工艺”,绝非仅仅是口号,更是航天建设在发展环保产业方面所坚守的最朴素而硬核的理念和路径。
环保联合舰队全面启航
“这是航天建设在环保产业的又一个新里程碑。”在前不久航天建设所属的中德合资企业——北京航天威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揭牌仪式上,wks总经理佩特拉?罗伊勃女士高兴地说道。

揭牌仪式前,来自华航环境和wks的代表举行了座谈会,这个由中外企业成员共同组成的团队自带轻松活泼氛围,不时爆发出掌声和笑声。
虽然汉语、德语和英语相互交错,但丝毫不会削减在场者表达的热情,让人有一种置身于好友畅谈理想、共度美好时光的欢聚现场的错觉。
航天建设副董事长、副总经理窦晓玉与佩特拉这两位女士相谈甚欢,邻座的wks公司总经理塞巴斯蒂安?柯尔特与华航环境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小强则带着笑意饶有兴趣地仔细倾听,时不时点头,偶尔说上一两句。
“wks拥有最宝贵的是行业中三十年的经验,而中国的最强优势是‘中国速度’,两者结合一定会带来成功,开拓出属于我们的美好未来。”佩特拉笑着说。

佩特拉在28年前进入环保领域,那时她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德国易北河边经过,“我能深切感受到整个产业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一天天地看着他长大,我们致力于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这种成就感令我感触很深。”
“虽然不同的文化和语言都意味着障碍,但我们保持着各个层面的良好沟通,中国市场很大,环保需求也多,我相信用不了几年,我们会走向国际市场。”塞巴斯蒂安说道。
2017年,航天建设通过收购德国wks公司,快速获得了国际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国际业务增量和国际市场渠道。
2018年,为加速环保产业国内布局,航天建设重组华航环境作为七院绿色智慧产业平台,统筹实施航天建设绿色环保业务。
2019年,华航环境与wks公司合资成立北京航天威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绿色+智慧两大产业板块。

“这是形成航天建设绿色智慧产业联合舰队的开始!”窦晓玉介绍说,“这三家企业作为航天建设环保产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定能够根据不同定位,各司其职,相互协同,打通链条,打通生态,威科的成立就是打通环保产业链条的一个重要部分。”
“希望中德双方协同合作,实现航天建设产业结构优化,使传统产业更智慧,助力航天建设转型升级。”航天建设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峰在祝贺信中表示。
让德国技术真正落地中国
收购外资企业、建设绿色智慧平台等一系列大举动,为航天建设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wks加入航天系统后,融合不断加强、业务拓展取得突破,2019年五月成功中标黑泵项目二期,中标金额2.2亿,这是wks公司历史上最大的水务项目。
目前,WKS公司正在紧密开拓罗马尼亚、奥地利、克罗地亚,中东,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水处理业务。
华航环境自2018年1月正式运营以来,快速推进环保业务拓展,凭借航天技术、德国工艺,先后在北京市、广东省成功中标实施多个村镇污水处理项目。

截止目前,华航环境已实施1000余个村镇级污水处理站点的投资、设计、建设和运营,均实现了自动化无人值守智慧管理。
航天建设奔向环保领域的进程中,稳健有力而备受瞩目的步伐背后是数不清的挑战和困难。
收购前,作为德企的wks毫无与中国打交道的历史,对中国的市场、文化等完全不熟悉,窦晓玉遂率领团队去见面,并真诚邀请对方到中国一起去面对客户和市场,打消顾虑,“当时是两个团队的第一次见面,就觉得我们有共同的愿景。”
收购wks后,如何让德国技术真正落地中国而非简单地“拿来主义”、如何跨越两国文化差异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沟通效率等则需要经历一个更加漫长而痛苦的探索过程。
“有些问题一句话就可以解决,但对于这远隔万里的两国团队而言,可能需要三五个回合才能完事。”窦晓玉说道。

“我们的工程师、销售人员、市场人员不能单纯把德国模式拿到中国来,而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更适合中国市场的方式,这是个优化的过程。”经过双方两年的接触,佩特拉感慨道。
在艰难的摸索中,航天建设和wks都意识到,在两者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不同的情况下,单单拥有技术还不够,技术一定得适应市场要求,而这需要双方紧密结合,所以成立威科公司正当其时。

航天威科公司面向中国市场和业主,以wks公司先进水处理工艺技术、系统集成以及装备制造为切入点,快速进入中国环保高端市场。
“中德人员共同开展业务,快速培养国内专业人才队伍,形成适应中国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机制以及独立实施中国及周边国家项目的能力,有助于双方团队快速融合,共同发展。”林小强介绍说。
航天威科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青英一手负责了收购事宜,“航天威科公司将是wks的技术在中国实施的主体,负责把技术和管理引进国内,主要任务还是创造价值。”
来源:《中国航天报》
作者:中国航天报记者 郑恩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