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 页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业务与服务 党建与文化 人才招聘 集团网站
当前位置: 亚新平台  >  新闻中心  >  亚新平台 > 正文
园博园:如何化腐朽为神奇?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0日    来源:航天建设集团

2009年的建筑垃圾坑


2011年4月的锦绣谷


2011年8月的锦绣谷


2012年5月的锦绣谷


2013年2月的锦绣谷


2013年5月的锦绣谷


       在首都北京的西南部,有一条断流多年的河。它是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

  5月18日,伴随着我国园林花卉行业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性盛会——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北京市丰台区开幕,永定河忽然“火”起来了。河的西岸,正是眼下炙手可热的园博园。

  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北京园博会的环境整治工程,标志性建筑之“锦绣谷”的地形整理工程,以及园区主要建筑的勘察,都是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七院完成的。

  这是一家国有大型综合建筑企业,承担了航天领域绝大部分工程项目的咨询、设计和建设工作。同时,在奥运场馆、北京天文馆新馆、国家大剧院、央视新址等各个领域建筑的设计建设、勘察测量中,他们也作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来,七院以其技术实力在所在的北京南城丰台区树立了良好口碑。也是因此,七院下属的北京航天勘察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勘察院)签下了园博园整治工程这个“建院以来承接的最大单子”(合同金额达1.7亿元,工程面积占到了园区总面积的90%),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推动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

  北京最大的建筑垃圾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供应城市的建设,干枯的永定河下游,大量的砂石被采掘。采掘砂石所形成的大坑便用来回填这座城市产生的垃圾。久而久之,这里成为了北京最大的建筑垃圾场,高峰时期聚集了2000多名来自四川、安徽、河南等地的拾荒者。

  北京市将园博会选址于曾经的垃圾填埋场,并投资上百亿元进行环境整治,主要目的是希望恢复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的昔日容颜,实现“化腐朽为神奇”,为我国修复生态环境作出典范。

  然而,如何将垃圾场转化为生态园,不仅需要投重资,更需要大智慧。

  断流30多年,河道内沟壑遍布,河床裸露,两边土地沙化严重。每到冬春季节,西北风顺河道而下,京城顿时风沙弥漫。

  “连续十几年的疯狂填埋,使这里的地基极度松软。如果不经处理,很难实现图纸上的构想。”所有人对此都十分清楚。

  经过实力考核与招投标,园博会丰台筹备办公室最终委托勘察院对第九届园博会会场填土区进行填土加固处理及场地地形整理。这项工作是园博园建设的基础。

  2011年,在拾荒者们陆续离开后,勘察院成为第一个进驻园区的施工单位。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治理,一座相当于两个颐和园面积的园博园正在永定河畔崛起。中国园林博物馆、主展馆以及利用原有垃圾坑设计建造的下沉式花谷景区“锦绣谷”等将交相辉映,以崭新的面貌灵动京城。

  强夯震动超四级地震

  园博园的填土区位于丰台区长辛店镇,南起刘庄子分洪口界碑,北至鹰山森林公园,西起射击场路,东至河堤路。南北长约3500米,东西最宽处有300米,总面积约140公顷,内有面积约200亩的大型砂土坑。

  根据设计单位规划图,填土区内规划有主展馆、锦绣谷展馆、管理用房、湿地、道路及管线等建筑物。其中,道路、管线遍布于整个场区,各城市展馆也分布于场区。

  这个主要由建筑垃圾回填形成的垃圾场,土质较杂、密实度松散,占整个园博园总面积的60%左右,其中填土深度超过10米的占80-90%,最深的填土近30几米,据设计要求,夯实处理后的场地土承载力要达到150千帕(即每平方米的承载力达15吨)在此地基上可以承建园区内5层以下的管理用房及一般的城市展馆,而对一些重大展馆和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则对地基再进行专项加固处理,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根据设计规划要求以及场区地质条件,从工期、处理深度、经济以及对周边环境影响等综合考虑,他们对填土区综合利用了强夯与碾压,对锦绣谷景观区采用削坡、挡墙、土工织布等综合的施工方法。勘察院总工程师闫德刚介绍说,“强夯,顾名思义,就是强力夯实法。利用大型履带式起重机将8-30吨的重锤从6-25米高度自由落下,对深层土进行分层夯实。上部则采用分层回填碾压。

  信息化施工优化设计由于处理的对象为杂填土,厚度变化大,性质变化大,项目人员根据场区不同地段要求,确定强夯能级以及处理深度。在施工过程中,为了减小震动对周边居民、建筑物等的影响,采取了隔震沟的方法阻止震动波的传递。

  2010年12月合同正式签订后,勘察院调集了200多台设备,强夯机、挖土机、掘进机、清理机逐一进场,施工场面十分壮观。

  偌大的作业现场管理,一度让我们头疼。为了更好地管理,我们利用航天技术优势,搭设了一个几十米高的瞻望台(安装监控系统),工程现场总指挥吴生权说:“在几百台设备交叉作业的环境下,这么多天干下来,我们没有出一点安全事故,十分的不容易。”

  为了保证强夯的的效果,项目人员还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了试夯,确定了夯点距离、夯击次数、夯击力度。多台强夯设备,30多米高的龙门架,重锤从上面快速落下,将下面的碎石打的粉碎,现场产生的震动快赶上三四级地震了。为保证施工人员安全,强夯机四周安装防护网,防止碎石飞出击中施工人员,施工过程中还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和信息化手段对加固过的地基进行检测及监测确保施工质量和处理效果。

  松软的建筑垃圾杂填地基,经过不断的强夯和碾压处理,逐步变得平整、坚固。

  破解“高温区”世界难题

  “刚进场时,我们被吓了一跳。那场景简直可以用‘恐怖’二字来形容,风一刮,漫天黄沙。空气中还弥漫着一股酸臭的味道。”闫德刚回想当时的场景,至今仍心有余悸。

  整个园区大部分位于原有建筑物垃圾回填土上,回填土十分复杂。在勘察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场区部分地段为原石灰厂废弃的渣坑,坑内含有大量含石灰的渣土,土体温度异常并有热气散出,地下平均温度达46度左右,不利于园林绿化。于是,他们联合清华大学,对高温区域进行了调研,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高温区域存在大量石灰成分,在熟化过程中放热,从而产生高温,土壤高温会对地面植物产生影响,需要进行降温处理。

  “高温区的处理工作成了园博园项目的难题。如果不把这些石灰处理掉,花草树木就不太可能在上面生长起来。”吴生权介绍说。

  经过仔细的分析,项目人员最后采取了两种工艺方式。

  一是土方挖掘加用水喷淋工艺,即对高温区域进行挖掘,将挖出来的土方分层进行淋水处理,使之放出热量。

  二是隔热通风工艺,在选定的高温区域,在距离地面一定深度,建设一个具有一定厚度的隔热通风层,布设管道和抽风井,该隔热通风层通过自然通风,将该层以下的高温与上部地层的土壤隔离,通过管道传导到隔热通风层的热量在通风的作用下经抽风井排放大气中。从而实现隔热通风层上部的土壤温度接近正常土壤温度,使高温区地面可以进行一般的园林绿化。

  最终,勘察院一举功克了高温区这道难题,受到了园博会主办方的好评。

  除了高温区,局部甲烷超标区也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据了解,在园博园的地基处理过程中,局部点甲烷含量较高。

  对此,项目方作了如下回应-----“园博会是在垃圾场上建起来的,尽管这里主要是以建筑垃圾为主,但是不可避免地混杂了生活垃圾。这些生活垃圾在密闭的环境下发酵,生产了沼气,造成了局部甲烷含量较高。但是由于范围很小,埋得较深,对土地使用无明显影响。虽不需特别治理,但为保证开园后的安全,我们仍然决定全部挖除处理。”

  因地制宜“锦绣谷”

  在园博园中,有一个巨大的下沉式景观花园,叫锦绣谷。

  锦绣谷原为永定河河床的一部分,曾作为采砂场,后成为建筑垃圾填埋场,至园博会筹建仍留有一个面积为10公顷,深达30米的大沙坑。设计灵感是利用既有地形,将现状垃圾填埋场改造为下沉式景观花园。

  花园取传统的“燕京八景”之精髓,内设有燕台大观、风篁清听、云台叠翠、云飞霞起、绿屿花洲、林天霞影、采芳云径等景区和大型山石叠水、花卉瀑布等景观,成为北京园博会生态修复的新亮点,完美诠释“化腐朽为神奇”的生态理念。

  要想真正达到设计效果,土地整形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旦土地整形工作完成,景观才能进入实质阶段。因锦绣谷的四周边坡均为垃圾土,土层稳定性差,由于临空面,强夯方法很难加固密实,长期的风吹雨淋坡上的花草树木很难稳定成活,施工中采用了削缓坡度、分部放台阶、土体中加铺土工织布,坡底采用挡墙支护等综合治理措施,良好的解决了锦绣谷的边坡失稳问题。

  据了解,园博园中还有一处保留了土壤的切面。从那里,参观者可以了解园博园地基的曾经面貌,感受永定河文化的历史变迁。

  “航天人真的是非常能吃苦,从来不讲条件,活也干得漂亮。”第九届园博会丰台筹备办公室副主任陈军如此评价。

  眼下,园博会开幕,勘察院的工作又转入了新的阶段。依然忙碌在现场的吴生权和他的团队表示:“我们地基处理工程覆盖率达到了园区总面积的90%,后续还得继续服务好。这是航天人做事的一贯作风。”(索阿娣)
[关闭]  [打印]
Copyright©2017 版权所有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备案序号:京ICP备19035510号-2
制作单位:亚新(中国)官网
地址:北京市西四环南路83号  邮编:100071 联系电话:(010)68749588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