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北京西南一百多公里,有一个叫做涞水的地方。那里不比看丹桥,也不是被称作“航天圣地”的东高地、唐家岭,而是坐落在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永阳镇的一条山沟。十三年前,那里满目荒山、遍地荆棘,山间不时有野鸡、野兔出没。
   
如今,涞水那里厂房林立、马达轰鸣。这些变化,少不了航天建设者的付出与坚守,是经过几代航建人,努力奋斗换来的,都是最先来的开拓者们为后来者们留下的福泽。其中,有一支不年轻却又“年轻”的团队,一支勇于拼搏、积极进取、不断争先的团体——中航天八公司涞水项目部,项目上的同志们放弃了繁华的帝都生活,选择在这座偏僻的小城里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厂房是无言的,设备是冰冷的,却见证了航天建设者辛勤的汗水与默默的付出。十三个春秋冬夏,他们不畏严寒、不惧酷暑,为祖国的国防建设和航天事业贡献着自己虽然微薄却是全部的力量。
承接建设集团责任令工程
时间要追溯到2005年。2005年底,中航天承接了321工程。而彼时的321工程是航天科工集团的重点工程,也是建设集团的责任令工程,因此必须确保工期、确保质量、确保安全,不能出任何纰漏。当时的工程在河北涞水山区,占地870亩,建筑面积33000平方米,30余个厂房同时施工,工程战线长、规模大、工期紧、任务重。无法想象的是,周边的客观环境异常艰苦,施工现场没水、没电、没路,满地荆棘、施工条件极其恶劣。
2006年1月,开工时正值最寒冷的季节,刚进场时租住在当地农民家里,取暖做饭靠煤炉。施工现场离居住区有两三公里的山路,每天要工作15个小时以上。几天下来,每个人的嘴唇都裂了口子,手脚都冻伤了,还有的同志病倒了。面对这种恶劣的工作环境和高强度的劳动,不是没有人动摇。时任项目经理的周永宏同志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责任有多大,但是他没有给大家讲大道理,没有空谈理想和责任,而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从修路、搭设临建到通水通电,面对各种困难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并在他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改善大家的生活条件。大家看在眼里、暖在心里,恶劣的条件反而激发了大家的斗志,在他的带领下,项目部全体员工拧成一股绳,克服了种种困难,充分发挥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圆满完成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得到了甲方和上级领导的一致认可,并获得了安济杯(河北省优质工程奖)。
再接再厉,再立新功
光阴如梭,五年弹指一挥间,中航天驻扎涞水基地已有五年之久。321系列工程后,得到了上级单位的一致好评,818系列工程顺利承接。2011年8月,承接了某型号试验配套工程,地下40多米试验水池,施工难度极高。
记得以前听过一个笑话,有个施工单位不认真看图纸,建了个烟囱,结果甲方让返工,因为图纸看反了,应该是挖个井。虽然只是个挖苦施工人员不认真的笑话,却也反应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相较于施工难度较大的地下建筑,大家本能上还是愿意干地上建筑。地上建筑不管是厂房还是住宅,团队里的工人都有过不少经历,但地下40多米,又是狭窄工作面的地下建筑物,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接触。
水池工程于2011年8月16日清表,正式开工,9月18日放响第一炮,工程进入正式施工阶段。施工期间,由于甲方型号研制突破技术难关,研制工作进展速度加快,要求工程必须在2012年4月份具备安装试验设备条件,比原计划提前4个月。为满足甲方要求,项目部迅速行动,调整进度计划,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工程满足型号试验需求。项目部把人员配置到极限、把时间安排到极限、各工序完成时间精确到小时,实行无间隙衔接,总之把所有力量及有利因素发挥到极致,确保工程目标实现。
可是,地下40多米的建筑物,不仅面临基坑深、工期紧、任务重、操作面狭小、冬季施工、跨春节不休息、施工需要爆破、出渣等诸多困难因素,还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原定负责土方挖运的劳务队说什么也不愿承担分险,选择撤场离开。更头疼的是,根本没有其他劳务队愿意接手这样的任务。然而,工程进度已按24小时安排,不要说耽搁几天,就是几个小时都能对工程进度产生巨大影响,如果因此造成工程延误,不仅对我方信誉造成重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会延误型号试验。这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挑战,但在困难面前,中航天的员工没有退缩,有人倡导“他们不干,咱们自己上,工程不能停,工期不能误”。这句话就像是吹响了奋进的号角,项目部全体成员群情激昂、热血沸腾,一致表示坚决同意,没有一个人有退缩。就是这连劳务队都不愿意干的活,项目部的员工自己硬生生扛了下来。为赶进度人停机不停,全体管理人员披挂上阵,人分两班24小时施工。
团队更迭但精神永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转眼间,这个项目部在涞水扎根已有十余年,每天七点吃完早饭就立马开工的他们,没有所谓打卡考勤,大家自发早起干活,睁眼就想着怎样更好地完成手头的活。这种自发做事的态度,似乎早已融入了他们的血液,把项目部当作自己的家,打理好家里的每一寸土地,是他们做一切事都一以贯之的原则。
现任涞水项目部的经理马文征,虽然还是80后的年轻小伙,但他一毕业便来到了项目上,这一来就是十年,施工经验十分丰富。回想起2008年刚来到项目部之时,环境十分艰苦,同期入职的六人,一觉睡醒就有三人选择离开。当问起马文征为什么没有放弃时,“实习的时候就在这里了,对这里有感情。”他轻描淡写地回答着,但眼神里早已过滤掉了大多数人对客观环境的落差感与不满足。如此坚定选择的背后,是一份航建人朴素无华的信赖感,充满了对项目部未来的希冀与期待。每次项目一竣工,马文征最爱做的事就是绕着竣工的成品转一圈,每转一圈他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小确幸,眼看着从无到有的楼宇厂房,内心涌动着别样的情愫与感动。
原本以为的干一行,爱一行,在建筑工程领域,更多的都是爱一行,干一行。“我就是闲不下来。”负责管理现场材料和总后勤的宋雅幸总是这样挂在嘴边,55岁的她正是凭借着满腔热情干到了现在。早在2011年就达到退休标准的她,又以返聘的形式回到了这里,六年时间如烟般飞走。从16岁就来到中航天的宋姐,大半辈子的时间都留在了项目上,即使有了自己的家庭,她也未曾离开,一直坚守在涞水,把这里当作了真正的家。
由于常年在项目上干活,经历过最艰难的时期。曾经321工程即将开工的前夕,宋雅幸的婆婆不幸去世了。但去世以后的第四天,宋雅幸顶着巨大的伤痛又火速回到了项目部的工作岗位上,为接下来的开工做好准备工作。“这里需要我,我必须回来。”宋雅幸意志坚定。那些溜走的岁月,在宋雅幸的身上留下了印迹,从指尖到虎口,手掌的每一寸肌肤,充斥着硬塑料般的纹路,但她却在这份工作中找到了难得的安全感,这份项目部所赋予的安全感让她忘却了自己的家庭,将一切精力和牵挂都留在了这里,“我就想继续在这里呆着,没想过回去。”她特别执着地回答道。
项目部是一个公司的缩影,在涞水的项目部,像宋姐这样返聘的老人并不是唯一的一个。操着一口上海普通话的孙新国今年9月就退休了,但是和宋姐如出一辙的是,两人都未曾有过真正离开涞水的念头。当聊起321工程的时候,孙新国的嘴角总是不自觉地上扬。“最有趣的还是321工程没零件的时候,那时只能住在最西头的农民家,每天踩着大头鞋、拄着拐杖翻山越岭上班的日子虽苦但却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回忆。”
那时,不仅是条件艰苦更是遇到村里的缺水难题。农民后院里的土井并没有自控的设备,而正当村民发难之时,孙新国二话没说,巧手做出了简易的装备,解决了当时的用水难题。在而后的对话中,笔者才发现,孙新国的手艺要追溯到他的父辈时代。“我父亲手艺很好,早年人民大会堂的吊顶工程我父亲就曾参与其中。”这样一脉相承的工匠技艺,他也带到了项目上,无论是我们看到的桌子还是后院湖里的船只都是孙新国一手操刀制作完成,就算在北方生活了许久,他骨子里南方男人细致贴心的一面依旧展现的淋漓尽致。孙新国直到退休前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工长,对于名利他的眼里并没有过多地眷恋,“挣钱不管多少,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寥寥几字,却让人动容不已。大工小匠是一种使命,它没有名利熏心的追逐,它也没有太多浮华的辞藻,这种甘于幕后耐得住寂寞和清苦的高尚情操是大多数人都无法拥有的品质。在涞水生活了许久,但乡音未曾改变,当提及是否还回去上海时,孙新国果断地摇了摇头,“我已经习惯了这里,不想离开这个集体。”
一代一代的老人,在涞水这个不大不小的项目部里倾注了自己的心血,无论是80后的小伙还是90后的新员工都深受这份力量的感召,看在眼里,记在心间。可以预见的是,后来的新人们也会追随着这一个个平凡却微大的劳作者,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在这里践行新的青春使命。(巩书云、孙欣然 文)
|